安徽在线-安徽新闻 - 国内 - 国际 - 财经 - 社会 - 娱乐 - 体育 - 军事 - 教育 - 汽车 - 奇闻 - 科技 - 房产 - 美食 - 视频 - 搞笑 - 暴光 - 贴图 - 投诉 Rss
当前位置: 安徽在线 > 健康 > > 长江村里话长江

长江村里话长江

2018-08-13 11:03 责任编辑:系统采集 来源:[db:来源] 打印

  新华社上海8月12日电 题:长江村里话长江

  万里长江,千百年来以母亲的胸怀滋养着两岸民众,蜿蜒曲折之间,星罗棋布着成千上万个村落,它们之中有数十个拥有着同样的名字——长江村。

 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,新华社记者分别来到位于长江上中下游的3个长江村,探访这些依长江而生、因长江而兴的村落,在新时代唱响的长江新歌。

长江村里话长江

  上游务川县长江村。拼版照片:左图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浞水镇长江村;右图为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浞水镇长江村新貌(务川县委宣传部提供)。新华社发(资料照片)

  上游务川县长江村:一类贫困村的决战号子

  从空中俯瞰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浞水镇长江村,新建的农民住房白墙黛瓦,一条柏油路穿村而过,村头的汽修园里卡车进进出出,山上云雾缭绕处是白茶基地、中药材基地。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。

  “我们村过去被叫做‘黔北旱码头’,地处乌江上游,紧邻重庆,自古以来是黔北通往重庆的一个交通要道。”务川县组织部驻村干部宋聚超说,务川县长江村在明清时期相当热闹,务川出产的茶叶、中药材、大米、朱砂等经这里的茶马盐道运到重庆武隆乌江边的江口镇,再经长江运往全国各地;换回的盐巴、布匹等生活物资再经这里运进贵州山区。

  但随着时代变迁和黄金水道衰落,曾经辉煌的“旱码头”渐渐失去了荣光。长期处于半封闭农耕社会的长江村成为贵州省一类贫困村,人均只有1亩耕地的现实使得村民种地只够维持温饱,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选择离开。

  “一顿省一口,十顿节一斗,好吃不过油炒饭,白菜也当三分粮,有了苞谷(洋芋)心不慌。”这段苦涩的顺口溜,曾流传于黔北贫困地区,也是务川县长江村过去的真实写照。

  历史性的改变,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之后。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下,长江村村民走上了水泥路、住进了新楼。“以前我们出门都要穿雨鞋,回来踩得一脚稀泥巴,现在好了,穿着布鞋就可以上街了。”今年71岁的贫困户何全勇说。

  何全勇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,过去与老伴拉扯独孙何良林长大,日子相当艰难。2014年,老何家成为长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,政府连续两年给予他4000元帮扶资金,帮助他发展养牛、养猪、养鸭、养蜜蜂等产业,去年他从这几项产业中获得2万余元收入,再加上每年享受农村低保6000元,支撑老两口供孙子读完高中。何良林很争气,今年高考考出660分,即将进入武汉一所高校就读。

  务川县长江村村支书覃玉兰介绍说,2014年以来,务川县投入700多万元帮助村里修通30多公里致富路,投入400多万元帮助村民发展茶、中药材、牛、猪、鸡等脱贫产业。从去年12月开始,政府又投入276万元对334户村民实施了修院坝、危房改造、改厕所、改牲畜圈等人居环境改造。“通过精准帮扶,长江村村民基本实现了户户喝上自来水,住上安全房,家家通了水泥路。”

  2014年务川县长江村有贫困户180户814人。经过精准扶贫,去年长江村脱贫摘帽,目前贫困发生率降至0.6% 。

  “距离2020年还有2年多,我们村还有贫困户34户132人,我们的目标是不让一个人在脱贫路上掉队。”覃玉兰说。

长江村里话长江

  中游秭归县长江村。拼版照片:上图为滑坡后的秭归县新滩古镇(新华社发,资料照片);下图为7月6日拍摄的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(新华社记者王斯班摄)。新华社发

只为传播信息,不代表本站观点. 广告,发稿等业务 请联系 安徽在线业务联系

相关新闻:长江村里话长江

安徽新闻-加盟-企业-消费-人物-维权-女性-健康-汽车-旅游-科技-警示-生活-公司-新闻-暴光